成都物流公司,同城貨運是不是下一個燒錢戰場?
“快來條狗給我拉貨!”
這是快狗打車更名時產生的一位用戶的留言,由于58到家收購公司GOGOVAN之后更名為快狗,不少司機師傅莫名躺槍,被他人稱為“拉貨狗”。不過也挺奇怪,一家貨運公司為什么要叫“打車”?
快狗對此事只進行了冷處理,直到其今年2月通過港交所聆訊,走到上市前夕,快狗這事才重新被人記起,也讓人記起快狗打車的“悠久歷史”。
根據快狗招股書顯示,2018-2021年前九月份分別取得4.53億、5.48億、5.30億、4.73億的收入;但凈利潤虧損嚴重,分別為-10.7億、-1.84億、-6.58億、-3.93億,沒有盈利不說甚至一度虧損超過營收。
除了收入問題外,快狗資產中還有著一筆十多億的商譽,隨時面臨著減值的風險,業績還有受商譽影響出現大幅波動的可能性。
因此,快狗的招股書展現出一個非常微妙的情形:同城貨運市場潛力極大,但快狗作為市場份額第二大的玩家,卻沒賺到錢。
通過精讀招股書,我們將解答以下三個問題:
1、貨運平臺為什么留不住“乘客”?
2、同城貨運中司機能賺錢嗎?
3、快狗的經營成色幾何?
現在的同城貨運市場十分熱鬧,但鬧市上的各個貨運平臺卻沒辦法留住平臺間流轉,熙熙攘攘的用戶——也就是有托運需求的人。
究其原因在于不標準的定價機制和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補貼,這才使得顧客在一個個平臺間輾轉,帶來了巨額流量,但卻始終無法沉淀。
相比于載人,拉貨這一行為顯得更具有隨機性。人嘛,不管怎樣一輛轎車就四個乘客,但貨物就不一定了。首先大小有差異,大的有雙開門電冰箱那么大,小的可能就一個指甲剪那么小;其次材質也不一樣,一樣大的棉花和鐵塊能是一個價嗎?
那么下單時該怎么給預估價?快狗的招股書中說按市價計算,可市價到底是什么?
實際價格在運貨過程中會根據實際情況不同產生差異
除去貨物本身的定價問題,就貨運過程中的卸貨環節就很值得深究。在華強北拉貨有專門的卸貨工人,俗稱“小弟”,他們裝貨卸貨的報酬一次幾百塊都是定死的。
但同屬于貨運行業,在貨運平臺上可沒有專門的“小弟”,只有司機師傅和托運人來負責裝卸貨物。那這部分的勞力又該如何定價?難道按消耗的卡路里算?
所以這在行業中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與標準,畢竟貨運行業相比于出租車行業來說更加復雜不透明,而這也是很多司機與托運人的矛盾所在。
定價多少最后都成了托運人心中的博弈,畢竟最終價格都不知道,下單時難免迷茫,或者說,用戶怎么在各個平臺比價?
為了打消用戶對價格的疑慮,各家平臺均選擇出優惠重拳,不是怕收費太高嗎,那就靠大額券來減,于是老調重彈的價格戰又開始了,雖然老套但效果拔群,畢竟從外賣到網約車再到買菜大戰等等都驗證了,撒錢就是能搶到用戶。